中国食品添加剂

China Food Additives

品牌展会

协会动态

专论综述

  • 胡萝卜素的来源及组成与功能差异

    邵斌;许新德;

    类胡萝卜素中的胡萝卜素是一类十分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它们不仅具有良好的着色效果,而且还有很好的健康功能。本文介绍了胡萝卜素特别是β-胡萝卜素的不同来源以及这些不同来源的胡萝卜素的组成及生物学功能上的差异,为消费者正确地了解及选择胡萝卜素提供一定的指导。

    2008年05期 No.90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K]
    [下载次数:4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78 ]
  • 高酰基结冷胶(HA)特性的研究进展

    孟岳成;邱蓉;

    高酰基结冷胶是美国Kelco公司开发的一种新型微生物多糖,它是由少动鞘脂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经有氧发酵产生的。高酰基结冷胶是集凝胶剂、稳定剂、悬浮剂于一身的多功能亲水性胶体,具有热可逆性、高持水性、良好的复配性等优良特性,因此在食品工业中逐步展现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高酰基结冷胶的结构、凝胶机理及其特性,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探讨。

    2008年05期 No.90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6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42 ]
  • 天然花青素稳定性研究现状

    吴敏;张杰;曾凡骏;

    花青素是天然色素的一种,赋予了自然界许多植物明亮而鲜艳的颜色。然而,由于花青素的高活性,温度、光照、pH等多种因素都可以影响其稳定性,从而使其降解。在天然色素应用越来越广泛的当今,对花青素稳定性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简述了国内外天然花青素稳定性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影响花青素稳定性的各个因素,论述了提高色素稳定性的措施,特别论述了国内外使用辅色素改善色素稳定性的方法,希望对花青素的扩大应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008年05期 No.90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K]
    [下载次数:28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195 ]
  • 胭脂虫及其加工利用概述

    李志国;张建云;赵杰军;包松莲;杨家秀;吴楚林;

    胭脂虫(Dactylopius coccus Costa)是一类珍贵的经济资源昆虫,发育成熟的雌虫体内含胭脂红酸。胭脂虫加工的胭脂虫红、胭脂红酸等已广泛地用于食品、化妆品、药品等多种行业。本文对胭脂虫的繁养及其色素的特性加工利用等作简要概述。

    2008年05期 No.90 54-5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85 ]
  •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提取方法研究进展

    李凤林;李青旺;冯彩宁;郜俊杰;

    黄酮类化合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类化合物,具有比较强的生物活性和生理作用,按结构可分为黄酮类和黄酮醇类、二氢黄酮类和二氢黄酮醇类、查尔酮类、双黄酮类、异黄酮类以及其它黄酮类等。目前,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主要有溶剂提取法、微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酶解法、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双水相萃取分离法、半仿生提取法等,各种提取方法都有它的优缺点。本文对上述几种提取方法近年来的应用及研究进展做了简单综述,旨在为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开发、应用提供借鉴。

    2008年05期 No.90 60-6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下载次数:8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3 ] |[阅读次数:455 ]
  • 韭菜籽提取物研究及应用(一)

    胡国华;茅仁刚;张华;马正智;

    韭菜籽为我国常见食用蔬菜百合科植物韭菜Allium tuberosum Rottl.干燥成熟的种子,韭菜籽作为壮阳补肾用入药在我国民间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本文较系统地阐述了药食两用的韭菜籽的性质、特性,综述了韭菜籽提取物的研究、应用进展,较详细地介绍了韭菜籽所含的营养成分和化学成分,通过对中药韭菜籽常规化学成分分析,韭菜籽是一种营养价值颇高的药食两用植物种子,韭菜籽含有相当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赖氨酸、烟酸和锌、钙和铁等矿物质元素,另外发现蛋白质、膳食纤维和(B族)维生素含量也十分丰富。还综述了分离纯化出的皂甙、生物碱等化合物情况,就目前针对韭菜籽及其配料成分的药理研究、在我国的研究开发等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2008年05期 No.90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236 ]

试验研究

  • 影响抗性淀粉含量的单因素试验研究

    陈云霞;

    以藕淀粉为原材料,对淀粉增抗的影响因素及工艺进行了研究。采取了物理、化学改性法及脱支酶法多种增抗方法。结果表明:乳浓度在6%时,淀粉粒中直链淀粉分子相互接近的可能性很大,因而能提高抗淀粉的得率;脱支酶的加入促进了抗性淀粉的形成,实验显示在加入脱支酶0.05mL,充分酶解60min时,抗性淀粉含量最高;而pH调节剂的加入更加丰富了抗性淀粉增抗的方式,其中以三元酸为pH调节剂,在100℃酸解4h时得率最高。通过三种增抗方式的研究,我们能比较全面掌握淀粉增抗的规律,为对抗性淀粉实现生产奠定了研究基础。

    2008年05期 No.90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19 ]
  • 微波法提取苦豆子生物碱的研究

    李永春;叶新红;舒翔;冯作山;

    苦豆子资源在国内比较丰富,其有效成分生物碱含量较高,目前国内外对苦豆子的研究和利用重点放在了生物碱上,本文对苦豆子生物碱传统提取法和微波辅助提取法进行了试验比较,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考察微波时间、微波功率、料液比3个因素对苦豆子生物碱提取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生物碱效果较好,最佳条件是微波提取时间为30S、微波功率为360W、料液比为(g/mL)1∶5。利用这种方法生物碱的提取效率较高,生产成本较低,工序较为简单,适宜于工业化生产。

    2008年05期 No.90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下载次数: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168 ]
  • 甲氧羰基丙烯酸-6-L-抗坏血酸酯的合成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何莉斌;宁正祥;

    L-抗坏血酸作为一种安全高效的抗氧化剂广泛用于食品工业,然而L-抗坏血酸有稳定性不佳、脂溶性较差等缺点。本文以L-抗坏血酸和马来酸酐为主要原料,采用直接酯化法对L-抗坏血酸进行分子修饰,合成了甲氧羰基丙烯酸-6-L-抗坏血酸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后,确认为目标产物。反应条件为:马来酸酐和甲醇摩尔比1∶1,60℃保温反应2.5h得马来酸单甲酯;L-抗坏血酸和马来酸单甲酯在摩尔比2.5∶1的条件下,25℃~26℃反应32h得产物。实验表明:本产物保留了L-抗坏血酸高效的抗氧化性能,进一步对其抗细菌、酵母和霉菌的效果进行研究,生长曲线的测定可以表明产物有较广的抗菌谱系,对细菌、酵母和霉菌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显著降低它们的最终生长量,而且效果优于常用防腐剂山梨酸钾,是一种有潜力的食品添加剂。

    2008年05期 No.90 77-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15 ]
  • 叶黄素单体与酯的生物接近度比较

    张艳;惠伯棣;

    本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测定叶黄素和叶黄素酯在大鼠体内的排泄率来比较二者的生物接近度(Bio-accessibility)。在实验中,首先从万寿菊干花颗粒中制备叶黄素和叶黄素酯,随后分别灌胃到雄性SD大鼠中,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大鼠24小时内粪便中二者的排泄率。实验结果表明:叶黄素的排泄率较叶黄素酯高。根据这一结果,可以判断叶黄素酯的生物接近度较叶黄素高。

    2008年05期 No.90 8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5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89 ]
  • 二氧化氯对鲜切莲藕多酚氧化酶的影响研究

    黄永锋;宋俊梅;

    以莲藕为试材,研究了二氧化氯(ClO2)对鲜切莲藕在低温贮藏期间多酚氧化酶(PPO)、褐变及感官品质影响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藕的褐变与PPO有密切关系,PPO是发生酶促褐变的关键酶。50mg/L、100mg/L浓度的ClO2处理鲜切藕片5、10、15min后,在贮藏期间能抑制PPO的活性,减轻褐变,保持好的感官品质。而10mg/L浓度对PPO的活性不起抑制作用反而促进了PPO的活性。100mg/L ClO2处理鲜切藕片10min抑制PPO的活性效果最好,能使藕片在4℃下一周的时间保持最佳的感官品质和最轻的褐变度。而鲜切产品维持一周的货架寿命基本上可满足消费与生产的需求。

    2008年05期 No.90 87-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87 ]
  • 对羟基苯甲酸丙酯的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研究

    邓斌;王存嫦;徐安武;

    以对羟基苯甲酸和正丙醇为原料,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为催化剂,经过回流脱水酯化法直接合成对羟基苯甲酸丙酯。探讨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等条件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得到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对羟基苯甲酸用量为0.1mol的前提下,反应温度85~90℃、反应时间2.5h、丙醇与对羟基苯甲酸的摩尔比为3.0∶1、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质量的2.0%,此时反应的酯化率为97.5%。催化剂不经处理可循环使用多次,而且具有价格低廉、催化活性好、不腐蚀设备、无环境污染等优点。

    2008年05期 No.90 92-9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3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42 ]
  • 谷氨酰胺转胺酶的功能特性及在动物性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韩晶;李开雄;贺家亮;

    谷氨酰胺转胺酶可以催化蛋白质分子内或分子间的酰基转移反应,通过形成的交联键改善蛋白质的功能性质。本文主要介绍了谷氨酰胺转胺酶的作用机理、功能特性及其在动物性食品加工业以及开发新型食品中的应用。

    2008年05期 No.90 96-10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3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44 ]
  • 高粱籽粒淀粉表面色素的树脂分离研究

    刘钟栋;王艳丽;张品;陈建慧;孙有宁;

    对纯化高粱淀粉过程中所得到的淀粉共生天然色素进行了树脂分离纯化研究。得到了树脂分离高粱淀粉共生色素的吸附动力学结果,3种大孔吸附树脂HPD-600、AB-8、H103对高粱红的吸附为慢速平衡型。通过对树脂分离所得色素成分的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分析得出,高粱籽粒淀粉共生色素与高粱壳中的高粱红主要成分是同样的物质,鉴定出所分离的主要成分之一为5,7,4′-三羟基黄酮。

    2008年05期 No.90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46 ]
  • 纳他霉素的耐光和耐热性初步研究

    明飞平;黄乐天;梁淑娃;夏枫耿;

    在正常情况下,纳他霉素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天然食品防腐剂,但高温、紫外线等会影响纳他霉素的稳定性。本文研究了不同的光照和光照时间以及温度对纳他霉素抑菌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光照影响较大,其中紫外光照对其抑菌性影响最明显,60min即可完全失去活性,而避光保存对其抑菌性基本无影响;温度对其抑菌性影响也较大,随着温度的增加其抑菌性显著下降,在130℃热处理30min后基本失去了抑菌活性,而在室温下其抑菌性基本不受影响。

    2008年05期 No.90 106-107+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01 ]
  • TBHQ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邓鹏;孙守义;王守经;王文亮;

    基于抗氧化剂TBHQ的介电性质,探讨了TBHQ的电化学行为。本研究以Nafion修饰玻碳电极作为工作电极,以LiClO4乙腈溶液作为电解质,采用循环伏安扫描测定法(CSV),得到了在6.6×10-5~3.3×10-4mol/L范围内TBHQ加入量与氧化峰电流呈良好的线性关系。首次从TBHQ的电化学性质方面对其抗氧化机理进行了阐述。

    2008年05期 No.90 108-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99 ]
  • 海南沿海二种海藻抗细菌生物活性物质的提取及抑菌活性的研究

    罗先群;王新广;钱文斌;杨东升;

    采用圆形纸片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aus)、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藤黄微球菌(Micrococcus luteu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is)5种细菌作为受试菌进行抗菌实验,对采自海南沿海的2种海藻的乙醚提取粗脂及乙醇提取物的脂溶性和水溶性物质进行抗细菌活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江蓠藻乙醚提取的粗脂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然而层析(柱层析法和薄层层析法对两种提取物进行层析分离)的所有组分对5种细菌具有较好的抗性。比之下马尾藻的三种粗提物都有抑制作用,其层析组分也能有很好的抑制作用,其中95%乙醇提取出的水溶性物质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具体的活性物质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008年05期 No.90 111-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4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155 ]
  • 橄榄提取液对猪油自氧化的抑制能力的研究

    幸宏伟;唐春红;

    实验采用Na2S2O3-I2滴定法测定橄榄提取液对猪油自氧化的抑制能力,同时研究了橄榄提取液与抗坏血酸和柠檬酸的协同抗氧化作用。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橄榄提取液对猪油自氧化均能表现出抑制作用,其中1%橄榄提取液的抑制能力最好;在相同条件下,橄榄提取液、抗坏血酸和柠檬酸三者中抗坏血酸对猪油自氧化的抑制能力最强,其次是橄榄提取液,抑制能力最弱的为柠檬酸;橄榄提取液分别与抗坏血酸和柠檬酸协同使用时均能提高橄榄提取液对猪油自氧化的抑制能力,但与柠檬酸的协同效果明显强于与抗坏血酸的协同效果。

    2008年05期 No.90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53 ]
  • 双菌种液体发酵法发酵豆粕制备大豆肽的研究

    管风波;宋俊梅;

    大豆中蛋白质含量高达40%,氨基酸组成比较合理,大豆蛋白的研究与利用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大豆肽是大豆蛋白经酶解后产生的分子量较小的化合物,在营养价值与生理功能上均优于大豆蛋白。液态发酵法是微生物发酵生产大豆肽的主要研究方向,以豆粕为原料,采用双菌种混合液体发酵生产大豆肽,可以充分利用原料、降低生产成本、改善大豆肽的口感、有效的消除抗营养因子,同时制得的大豆肽具有较好的生理特性和加工特性,产品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工业。

    2008年05期 No.90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4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222 ]
  • 三叶草中叶绿素提取方法的研究

    张志强;杨清香;

    用有机溶剂萃取法提取三叶草中叶绿素,通过对影响提取效率的各参数进行正交实验得出鲜叶的最佳提取条件为:用85%乙醇按照1∶3的料液比于60℃恒温水浴中加热1.5h;叶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用95%乙醇按照1∶15的料液比于60℃恒温水浴中加热1h。

    2008年05期 No.90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6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219 ]

开发应用

  • 低温肉制品复合护色剂的研制

    李盛华;刘福强;

    肉类加工过程中的发色、护色、褪色及变色问题都是影响肉制品外观品质的重要因素。肉制品生产中通常添加一定量天然红色素以赋予产品鲜艳的红色、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但此类制品尤其是低温肉制品,在储存和销售过程中易因光照和氧化作用而褪色,一般在冷柜销售一周后便会褪变成灰白色,严重影响产品的外观,进而影响销售。本文通过对低温肉制品褪色机理的研究,对茶多酚、异VC钠、植酸、柠檬酸等几种单一护色剂及其搭配组合对肉制品的护色效果进行研究,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一组最佳护色剂:茶多酚0.03%、异VC钠0.04%、柠檬酸0.10%、植酸0.01%。添加到肉制品中能使低温肉制品存储24d后仍有一定的红色,明显延长了低温肉制品的货架期。

    2008年05期 No.90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7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30 ]
  • 梨酒酿造过程中非生物稳定性初探

    武运;冯罄;陶永霞;李爽;

    针对目前梨酒在酿造过程中极易出现的褐变,浑浊,风味不足等问题,以库尔勒香梨所酿造出的梨酒作为实验材料,采用不同的护色剂,澄清剂,及冷、热处理进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使用0.3%的维生素C进行护色,澄清剂采用明胶与皂土联用,且比例为3∶1,澄清后,在其冰点-4℃的温度条件下通过冷处理去除酒中剩余的沉淀,随后在75℃~78℃下对梨酒进行热处理杀菌,这样处理后的梨酒颜色最佳,澄清效果最好,透光率可达94.7%,而且能增强梨酒的非生物稳定性。

    2008年05期 No.90 136-138+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17 ]
  • 固态发酵豆粕制备大豆肽的研究

    卫琳;宋俊梅;黄永锋;

    大豆肽是大豆蛋白水解后的产物,功能性的大豆肽由3~6个氨基酸组成,其必需氨基酸组成与大豆蛋白质完全一样,近年来,大豆肽的开发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随着人们对大豆肽功能特性和营养价值的认识的加深,越来越多的专家开始研究发酵法生产大豆肽,近年来有些学者用固态发酵生产蛋白饲料,但米曲霉固态发酵法生产大豆肽的研究未见报道。本文对米曲霉固态发酵豆粕生产大豆肽的发酵过程中大豆肽的转化率、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适的发酵原料(由豆粕和麸皮组成)中豆粕含量为93%,发酵温度35℃,初始pH为6.8,发酵时间102h。在此条件下,发酵得到的大豆肽转化率达62.37%。

    2008年05期 No.90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4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250 ]
  • 新型双蛋白酸奶的研制

    刘安让;赵亚萍;左文成;

    叙述了我国有丰富的大豆资源,以及大豆分离蛋白的营养价值和一些基本功能。大豆分离蛋白是一个全价蛋白,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从大豆分离蛋白在乳制品中的应用出发,详细说明了大豆分离蛋白在发酵酸奶中的应用,以及在乳制品市场的潜力和竞争力。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相结合,营养互补,营养均衡。在工艺试验材料选择对大豆分离蛋白的酶解要求,对酶制剂的要求进行了对比试验。大豆分离蛋白根据浓度不同做了对比试验。对菌种的选择和发酵时间做了不同试验,以及大豆分离蛋白添加牛乳研制混合发酵性双蛋白酸奶的配方设计,工艺流程和工艺要点。

    2008年05期 No.90 143-14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5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03 ]

分析测试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山梨酸、苯甲酸、糖精钠、安赛蜜的方法研究

    曲娜;赵亚军;郭莹;

    采用色谱柱Shimadzu VP-ODS,150×4.6,5μm,对缓冲溶液pH,流动相各组份比例进行了研究,实现了山梨酸、苯甲酸、糖精钠、安赛蜜四种常用添加剂8分钟内同时、快速、准确检测。色谱条件为:流动相A:0.02mol/L乙酸铵溶液(pH=6.5),B:甲醇,15%B;流速,1.2mL/min;检测波长230nm。加样回收率试验山梨酸、苯甲酸、糖精钠、安赛蜜的回收率分别为100.03%、99.75%、98.88%、101.4%,RDS<5%。试验结果表明,此法不仅定量准确、精密度高而且操作极为方便。

    2008年05期 No.90 146-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53 ]
  • 乳酸链球菌素(Nisin)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李良玉;王鹤霖;

    乳酸链球菌素(Nisin)是一种世界公认的安全的天然生物性食品防腐剂和抗菌剂。它广泛的应用于食品工业,但是它的检测技术还较落后,阻碍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本文研究了目前的一些检测技术,进行分析讨论,结果显示目前的方法都存在各自的缺陷,最后进行了展望。

    2008年05期 No.90 149-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7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91 ]
  • 溴酸钾-甲基百里酚蓝体系阻抑动力学光度法测定痕量乙二胺四乙酸(EDTA)

    陈伟;王胜;王培娟;王树勋;钟庆红;程清模;

    在稀硫酸介质中,Fe(Ⅲ)催化溴酸钾氧化甲基百里酚蓝褪色的反应可被微量乙二胺四乙酸(ED-TA)有效地阻抑,被过量EDTA有效的终止,据此建立了测定痕量EDTA的动力学光度法。采用单因素法对影响方法的7个因素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最佳实验条件为:氧化剂溴酸钾溶液用量为3.5mL,还原剂甲基百里酚蓝溶液的用量为2.5mL,催化剂Fe(Ⅲ)标准溶液用量为0.12mL,催化反应介质为0.1mol/L硫酸溶液3.0mL,反应在90℃水浴中加热8.0min,0.4mg/mL的EDTA0.2mL为终止剂。该方法用固定时间法在445nm波长处监测阻抑反应。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50.0μg/50mL,检出限为2.1×10-6mg/mL,标准加入回收率为95%~98%。该方法用于罐头等食品中EDTA的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2008年05期 No.90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96 ]
  • GC-MS法测定黄酒中的甜蜜素

    姜文良;钱玉根;杨民;

    GC-MS法排除了国标气相色谱法分析黄酒中甜蜜素的假阳性,采用气质联用法测定黄酒中甜蜜素,方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方法的线性范围是2~80mg/L,最低检出限为1mg/L,回收率为85%~100%。

    2008年05期 No.90 1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83 ]
  • 不同品种橘皮中的黄酮分析

    刘均玉;许晨;许建中;陈清松;

    目的:检测六种柑橘皮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为天然产物开发提供数据参考。方法: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建立标准品的标准曲线方程和检测方法。结果:不同品种柑橘皮不仅总黄酮含量相差悬殊,含有黄酮的种类和各自含量也差别很大。六种柑橘皮苦柑中总黄酮的含量最高,达到干重的9.26%,新橙皮苷是其黄酮的主要组成部分。结论:进行天然产物的开发,根据目标物质含量对优良品种筛选是必要的。

    2008年05期 No.90 159-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85 ]

法规与标准动态

行业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