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添;邓乾春;张珊;王雷;陈苗苗;陈亚淑;
为探究典型熟制加工(外源热传导烘烤与内源生热微波)对亚麻籽理化品质的影响,本文选取代表性的国产亚麻籽品种张亚2号(黄籽)、坝选15 (褐籽)和坝亚19 (褐籽),分别进行微波熟制和烘烤熟制,并对其典型理化指标生氰糖苷含量、木酚素含量、酸价和过氧化氢值的变化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波熟制对亚麻籽脱毒(生氰糖苷含量下降),提质(木酚素含量升高),内源性酶活猝灭具有更优表现,且经过微波熟制后的亚麻籽酸价和过氧化值相较于烘烤熟制组而言更低。以坝亚19亚麻籽为例,在720 W、10 min微波处理和150℃、20 min烘烤处理下,生氰糖苷含量从烘烤前的143.79 mg/g分别下降至0.91、36.62mg/kg,木酚素含量从35.71 mg/g分别升至42.35 mg/g和降至33.15 mg/g,微波后亚麻籽酸价从1.07 mg KOH/g提升至1.68 mg KOH/g;过氧化值从0.43 mmol/kg提升至1.64 mmol/kg,烘烤后的亚麻籽酸价和过氧化值则分别提升至1.88 mg KOH/g和2.40 mmol/kg。本研究结果为亚麻籽的适度熟制加工提供理论与数据支撑。
2025年05期 v.36;No.25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8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芳;潘鹏云;郭梦雅;樊云霄;周康宁;
为研究不同种类预制菜的微生物菌落结构特征,利用Sikun 2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4种类别(含虾类、含鱼类、含鸡肉类、含猪肉类)预制菜微生物进行菌落多样性、特征性和物种丰度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类预制菜中微生物类群数量和优势菌群均存在显著差异。4种类别预制菜的共有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含虾类预制菜中主要优势菌群是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占其总菌群属的29.05%);含鱼类预制菜的是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占比35.66%)和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占比17.49%);含猪肉类和含鸡肉类预制菜中优势菌属分别为绿弯菌属(Chloroplast,占比38.93%)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占比40.93%)。Alpha和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群落丰富度及多样性顺序为:含虾类>含鱼类>含猪肉类>含鸡肉类。PCA分析显示,含虾类和含鱼类预制菜微生物菌落结构相似,但与含猪肉类和含鸡肉类预制菜群落差异较大。该研究为预制菜微生物多样性及致病菌的防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36;No.255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4K] [下载次数:3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边央;郭浩;张一博;杨乾;
实验探究了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银杏叶多糖样品间性质差异。通过响应面设计优化草酸铵法提取银杏叶多糖的工艺。利用滴定法、红外光谱法分析三种提取法得到的银杏叶多糖的理化性质,通过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探究三种提取法得到的银杏叶多糖的活性差异。结果表明草酸铵提取银杏叶多糖的最优工艺为:提取温度95℃、提取时间1 h 45 min、草酸铵浓度1.00%、液料比16 mL/g,此条件下银杏叶多糖提取率为(8.26±0.69)%,与预测值相近。当草酸铵提取法提取的银杏叶多糖浓度达到5 mg/mL时,多糖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88.18%、86.27%,接近阳性对照。综上所述,草酸铵提取法提取银杏叶多糖的提取率较高,提取的银杏叶多糖具备良好自由基清除能力,可以作为银杏叶多糖提取方法。
2025年05期 v.36;No.255 18-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5K] [下载次数:1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余丽;曾玉萍;汪莉;杨天华;
为探讨绿原酸对D-半乳糖诱导的大鼠认知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采用D-半乳糖对SD大鼠进行造模,设计低、高剂量绿原酸组干预,通过Morris水迷宫试验评价记忆能力,HE染色观察海马体病理学形态,试剂盒检测脑组织MDA、SOD、GSH-Px、CAT,ELISA检测血清中IL-1β、IL-6、TNF-α,WB检测Nrf2、HO-1、NQO1蛋白表达。绿原酸低、高剂量可以缩短大鼠的逃避潜伏期(P<0.01),提高穿越平台次数和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P<0.01),改善海马体组织形态,提高脑组织SOD、GSH-Px、CAT酶活性,减少MDA堆积(P<0.01),降低IL-1β、IL-6、TNF-α水平(P<0.01),提高Nrf2、HO-1、NQO-1蛋白表达水平(P<0.01)。绿原酸在一定程度可以改善D-半乳糖诱导的大鼠学习记忆障碍,其可能机制是与提高抗氧化能力和减少炎症反应有关。
2025年05期 v.36;No.255 26-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9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康丽;苏伟;母应春;任婷婷;林彩霞;王爱民;郑洁;陈乾;
为探究洞酿酱香型白酒下沙轮次中微生物群落演替规律,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下沙轮次不同发酵阶段酒醅微生物进行测序分析。检测酒醅的理化指标,并与微生物群落作相关性分析。酒醅中水分和酸度呈上升趋势,淀粉含量在整个下沙过程中从42.91%下降至37.18%,还原糖含量在堆积发酵48 h达到峰值(1.07%),随后下降。洞酿酱香型白酒下沙轮次酒醅中共检出4个细菌门、3个真菌门、107个细菌属、80个真菌属。最主要的细菌门和真菌门分别是Firmicutes和Ascomycota,优势细菌属为Pediococcus、Weissella和Lactobacillus等,优势真菌属为Saccharomycopsis、Pichia和Debaryomyces等。酸度、水分与Lactobacillus、Saccharomyces、Trichosporon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Saccharopolyspora、Weissella、Leuconostoc呈显著负相关(P<0.05)。淀粉含量与Saccharopolyspora、Weissella等呈显著正相关(P<0.05)。还原糖与Saccharomyces、Pediococcus等呈显著正相关(P<0.05)。KEGG分析表明,下沙酒醅中的微生物群落主要以生长繁殖为主。该研究为洞酿酱香型白酒后续轮次酒的生产控制提供理论基础依据。
2025年05期 v.36;No.255 3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6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冬梅;刘振学;杨传伦;张心青;王红霞;王建平;王秀芝;白玉龙;
为了提高Monacolin K产量和Monacolin K的广泛应用提供技术支持,在采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对产Monacolin K的红曲菌固态发酵条件进一步优化。利用Plackett-Burman和最陡爬坡试验筛选出初始含水量、葡萄糖、大豆分离蛋白3个显著影响Monacolin K产量的最大响应值区间;BoxBehnken试验得出产Monacolin K的红曲菌最优固态发酵条件:初始含水量49%、发酵时间为18天、初始pH值为5、麸皮7.5%、葡萄糖2.6%、大豆分离蛋白2.4%。在最优发酵条件下,Monacolin K产量为18.80 mg/g,是优化前的1.95倍。
2025年05期 v.36;No.255 4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6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建军;高伟城;郑晓艳;
为研究新鲜的白凤菜和热风干制后白凤菜其中风味物质的差异性,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技术(GC-IMS)对新鲜的白凤菜及干燥后的白凤菜中的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测定。通过主成分分析,绘制PCA图,构建白凤菜指纹谱图,共鉴定出5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醛类16种,醇类11种,酮类8种,萜类7种,酯类4种,杂环类4种,酸类2种,单萜烯类1种,其中化合物的种类,醛类>醇类>酮类>萜类。综合主成分分析,新鲜白凤菜和干燥白凤菜的挥发性成分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本研究为白凤菜的风味提升和商业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36;No.255 5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3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佳慧;季海霞;高莉;郝媛;王鑫涛;张涛涛;郝花花;李建丽;
本研究分别以超声温度、超声时间、乙醇浓度、料液比和提取pH为影响因素,以党参总黄酮提取量为考察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并采用响应面分析法进行三个因素两两交互响应面设计,优化党参总黄酮提取工艺;通过大孔树脂纯化后对党参总黄酮的防脱发功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党参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提取温度48℃、提取时间90 min、乙醇浓度为84%,料液比为1∶20 g/mL、提取pH为7;此时党参总黄酮的提取量为21.680 mg/g。同时,黄酮化合物具有优良的抗氧化性能和抑制5α-还原酶活性,并且在二氢睾酮诱导脱发损伤模型中显示出良好的细胞修复作用。党参总黄酮在促进毛发生长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为党参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奠定理论基础。
2025年05期 v.36;No.255 5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6K] [下载次数:6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方华;马静;李庆帅;朱兴浩;程丽;祝书红;杨腾腾;
低聚果糖(FOS)是由果糖基经β-2,1糖苷键连接而成,主要由蔗果三糖(GF2)、蔗果四糖(GF3)、蔗果五糖(GF4)组成,具有益生元和膳食纤维的生理功能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和营养领域。FOS是由菊粉或果聚糖(levan)通过化学法或酶法水解而得,也可通过果糖基转移酶酶法合成生物转化途径产出FOS,酶法合成FOS由于成本低、效率高、污染少、操作简便已经成为工业生产FOS的主要方法。本文对FOS的生理功能应用和酶法转化的机理进行综述,为FOS的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基础。
2025年05期 v.36;No.255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2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丽;句荣辉;王辉;杨玲;赵文玉;李淑荣;
本文以黑龙江、甘肃两地区的10个马铃薯全粉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0个马铃薯全粉样品的基本成分及功能性质,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样品的品质特性差异显著,可作为马铃薯品种的典型代表。不同品种马铃薯全粉的淀粉含量与粗纤维含量呈负相关,蛋白质含量与透光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脂肪含量与灰分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提取代表原始数据80.185%信息的前三类主成分进行分析,从第一主成分指标淀粉含量、脂肪含量、粗纤维,第二主成分指标蛋白质含量、灰分含量、碘蓝值,第三主成分指标水分含量和吸水指数分析可知,陇薯8号的全粉品质特性综合值最好,适合工业化加工制备马铃薯全粉。
2025年05期 v.36;No.255 75-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8K] [下载次数:3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霞;徐宗喜;宁兴燕;徐炳政;梁荣荣;张健;李静;张子盈;
异麦芽酮糖作为功能性代糖,具有化学性质稳定、不易引起血糖波动、不致龋齿等优点,本研究探究异麦芽酮糖对面包和馒头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异麦芽酮糖可以显著提高面包和馒头的品质。当异麦芽酮糖添加量为4%时,面包和馒头混合粉的糊化所需热能显著降低,面包的硬度和咀嚼性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39.53%和32.50%,比容、高径比和感官评分分别比对照组高18.84%、2.70%和10.67%;馒头的硬度和咀嚼性分别比对照组降低40.34%和51.29%,比容、高径比和感官评分则分别比对照组高14.12%、5.26%和5.15%,说明异麦芽酮糖可以使面包和馒头的质地更加松软、口感更佳,具有在面制品中应用的潜质。
2025年05期 v.36;No.255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8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婧宜;林莉;金越;王晓成;
本研究经过前期原料筛选后确定以酶解燕麦粉为主要原料,添加葵花籽油、菊粉制作燕麦谷物饮配方,以感官评分为指标进行正交试验,对燕麦谷物饮配方进行优化,优化配方为燕麦粉10%,葵花籽油1.2%,菊粉1.5%;产品在55℃以下水合1 h,均质压力为300 bar,采用超高温灭菌,灭菌条件为(141±2)℃/4s,同时对产品进行保质期试验及微生物检测后,确定产品保质期可常温保存9个月。
2025年05期 v.36;No.255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3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骆霜霜;卢颖;彭静维;张笑颖;齐立军;
选取辣椒红、叶黄素、姜黄3种天然色素为原料,筛选出适合肉松着色的红色素,进一步与辣椒红进行不同比例的复配,并测定其在光照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单独使用辣椒红着色效果偏暗,将辣椒红色素分别与叶黄素、姜黄进行不同比例的复配,复配比例为7∶3时呈色效果较好,将分别添加了辣椒红色素、辣椒红和叶黄素复配色素、辣椒红和姜黄复配色素的肉松,同时放置于恒温恒湿光照培养箱(光强30000 Lux),添加辣椒红和叶黄素复配色素的肉松的稳定性最好,说明辣椒红与叶黄素复配的色素有助于提高肉松着色的效果和产品的稳定性。
2025年05期 v.36;No.255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2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苏梦容;王妍;阮莲;黄焮榆;吕其壮;
硒为人体内必不可少的微量矿物质元素之一,具有预防癌症、提高免疫力以及保护心脏等重要的生理作用,享有“心脏保护神”“抗癌之王”“天然解毒剂”等美誉。我国属于绝大多数地区严重缺硒的国家,多种疾病的发生与人体硒缺乏息息相关,优化人群对硒的摄入量、开发富硒保健食品以预防由于硒缺乏而引起的相关疾病已被公认为在现代医疗保健中的一个极其紧迫的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对富硒保健食品的研究逐渐增多,富硒营养强化剂的开发利用是保健食品开发的热点。本文就硒在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富硒营养强化剂的开发现状与开发中遇到的问题等进行综述,为硒的更进一步研究以及富硒营养强化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05期 v.36;No.255 137-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0K] [下载次数:3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明润;毛立科;袁芳;高彦祥;
运动性疲劳是由运动超过人体负荷引起的生理机能减退的正常生理现象,运动疲劳若过度累积且未得到及时缓解,会对人体产生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威胁人的身体健康。天然产物种类丰富,功能各异,在抗疲劳功能领域日益受到大众的关注。本文介绍了疲劳产生的机制,并对近年来发现的各类具有抗疲劳功能的天然产物及其开发应用进行了综述,旨在为开发新型抗运动疲劳的功能食品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2025年05期 v.36;No.255 14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8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巨才;岑幸仪;刘磊;赵甜甜;郭素琴;
高血压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心脑血管健康。食源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肽作为一种天然降血压物质,具有绿色安全、活性突出、易消化吸收等多种优点,是近年来高血压防治领域研究的焦点与热点之一。尤其近年来,多肽组学、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等组学技术进展迅速,推动了ACE抑制肽的快速发掘与相关机制研究,为相关产业的提质升级指明了道路。本研究主要就ACE抑制肽的作用机制、活性评价、构效分析及产业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与其相关的组学技术融合应用发展情况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ACE抑制肽的科学研究与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2025年05期 v.36;No.255 158-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7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启月;陈聪颖;李昊燃;张业辉;张友胜;焦文娟;
本文针对食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成分,系统探讨非淀粉营养素(蛋白质、脂质、多酚、非淀粉多糖)对淀粉结构的影响规律,并进一步阐明其对淀粉消化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淀粉与非淀粉组分存在亲疏水相互作用、静电力、氢键、范德华力等相互作用力,其影响淀粉组装形成的多尺度结构,是影响淀粉消化性能的关键因素。本文为进一步掌握食品组分中非淀粉组分对淀粉结构和消化影响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为淀粉的消化性能调控提出指导性意见。
2025年05期 v.36;No.255 166-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艋;廉洁;
近年来,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磷酸二酯酶5型抑制剂(phosphodiesterase-5 inhibitors,PDE-5i)的现象日益严重,由于网络销售的快速发展,含有PDE-5i的保健品市场日益扩大,给监管带来巨大挑战。PDE-5i类药物的非法添加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可能引发心血管问题、视力障碍等不良反应。本文对PDE-5i的作用机理及其对人体的危害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将PDE-5i进行分类,详细探讨了每类药物的结构特点。此外,本文综述了目前常用的PDE-5i检测技术,包括酶联免疫法、核磁共振波谱法(NMR)、离子迁移谱法(IMS)、色谱法、质谱法(MS)及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重点强调了质谱及其联用技术在识别非法添加物中的关键作用。旨在为研究人员和监管机构提供支撑,以帮助提高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效率,保障消费者安全。
2025年05期 v.36;No.255 173-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宝堂;
天然非糖甜味剂罗汉果甜苷Ⅴ、甜菊糖苷、甘草酸分别提取自罗汉果、甜叶菊、甘草,具有高甜度、低热量的特点,可用作食品添加剂,显示出巨大的商业价值和应用前景。然而有限的生物资源与高昂的提取成本,使得这些甜味剂的应用受到限制。合成生物学的迅速发展为天然产物的高效生产开辟了新的道路,利用微生物细胞工厂,可以实现规模化的低成本生产。本文介绍了三种天然非糖甜味剂的结构以及生物合成途径,重点综述了它们的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旨在为天然非糖甜味剂的生物合成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5期 v.36;No.255 185-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下载次数:5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龙健;陈学国;杜政达;卫娟娜;薛晨羽;
肥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症,减肥已成为时下社会热门话题,市面上各种减肥类保健品应运而生,部分减肥类食品和保健品中存在非法添加成分,虽然减肥效果显著,但是会严重危害人们身体健康,该类非法添加成分已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在简述减肥类食品和保健品中非法添加成分的种类、理化性质、药理毒性和危害等基础上,着重介绍了不同样品基质中这些非法添加成分分析采用的样品预处理技术和检测方法,并展望了现代分离科学技术在减肥类食品和保健品中非法添加成分检验中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法庭科学领域相关案件物证鉴定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持。
2025年05期 v.36;No.255 195-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